•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辽宁教育公众号
  •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新媒体平台

本期精选|英语学习活动观视域下聚焦思维品质培养的语篇教学实践——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7为例

原创 李铁军 王英璇 辽宁教育杂志 2023-04-28 16:55 发表于辽宁

作者简介:李铁军,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初中英语教研员。王英璇,葫芦岛市实验中学教师。

 以下内容为文章节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首次将思维品质确立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思维品质表述为“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这一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尤为重要。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变革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教与学效果,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举措。英语学习活动观认为,学生是通过活动来学习语言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以语篇为基础,围绕主题语境,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获取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发展思维品质。语篇教学是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下面从初中英语语篇教学的实践出发,浅析如何在英语学习活动观视域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聚焦思维品质的语篇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师首先深入研读语篇,把握语篇主题内容;其次基于语篇解读整合课程内容,聚焦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依据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最后基于语篇教学目标,设计丰富而有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促进能力转化为素养。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s?为例进行说明。

深入解读文本,把握语篇内容

       教师可以从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和作者观点五个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层层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主题意义,梳理出结构化知识,并解读出各个环节是如何为主题意义服务的,以形成深入而独特的见解。教师在研读语篇时重点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即What、Why、How,确定文本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它的深层含意是什么,承载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作者为了有效并恰当地表达这样一个主题意义,选择了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段。对于本课,教师可以从五个角度、三个层面进行如下解读和思考。

       What (主题和内容):本语篇的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范畴,涉及“科学与技术”,子主题是“科学技术与工程,人类发明与创新”。语篇主要内容是对未来机器人外观和功能进行预测,以及不同学者对机器人的不同观点。

       Why(作者意图):作者通过对机器人在电影和现实生活中的描述,科学家们持有的不同观点的介绍以及对未来机器人的猜想,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改变生活、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

       How (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本语篇为说明文,使用一般将来时和一般现在时。

依托语篇内容,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次,基于学情和文本解读,体现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基于此,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学完本课后,学生能够:

       1. 通过阅读,获取与梳理机器人在电影和现实生活中的功能,科学家的不同观点以及对未来机器人的猜想;

       2. 运用本课所学语言,描述在电影、现实生活中和未来的机器人的信息,并分析机器人能够做重复性工作的根本原因;

       3. 分析、推断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机器人,机器人能否代替人类,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开展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学习理解类活动

       1.感知与注意

       课前,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并回答如下问题:What is her name?Is she a human?What is she?Is she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robot?What can she do?教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以机器人Sophia的视频导入到本课话题。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本节课的期待。教师继续提问:Do you see any other robots in your life?Where can we see them?What can they do?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生活中见到的机器人情况,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同时铺垫了必要的背景知识。

       教师呈现文本同时提问: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让学生预测本文大意。学生通过观察标题与插图信息预测文章主题。

       【设计说明】教师先通过播放机器人Sophia的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再提出与机器人相关的问题链,旨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联系实际生活,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多模态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思维品质。随后,引导学生观察标题与插图预测语篇主题,增强对本语篇的阅读积极性。

        2.获取与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语篇,完成段落大意搭配任务,并追问学生通过何种方式确定每段大意。

       【设计说明】 第一次整体阅读语篇,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和结构,梳理文本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使用寻找主题句和关键词的阅读策略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本环节对学生的思维层次要求不高,但却很好地为后续的细读文本做了铺垫。

       教师让学生仔细阅读语段1、2、4,获取语篇中有关机器人的具体信息,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What are robots like in movies?What can they do in movies?

       ②What can robots do today?

       ③What will robots be like in the future?

       【设计说明】在获取与梳理环节,学生通过细节阅读获取机器人在电影中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未来机器人的猜想。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注意和解读文本的语句,获取表层信息的能力。

       3.概括与整合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Will robots think like humans in the future?What are the scientists’ opinions about it?Do scientists in this text have the same idea?学生通过阅读,用思维导图梳理、概括、整合有关科学家们的工作和对机器人未来发展的不同观点。由于该教材出版较早,文中信息已过时,教师在分析本语段时有必要特殊说明。

       【设计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和组织关于科学家观点的信息,建构结构化知识,促进学生概括性逻辑思维和整体思维的发展。

       通过对每个语段的梳理与分析,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将文本信息转化为非文本信息,使段落内容可视化,最终得出如下语篇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中主干位置的关键词体现了语篇的主要内容和话题,分支部分体现了语篇的细节,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应用实践类活动

       1.描述、阐释与内化

       教师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运用语言知识描述在电影、现实生活中和未来的机器人的信息,对文本的理解进行个性化输出。

       【设计说明】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对语篇中机器人信息有了直观、整体的认知。学生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复述,实现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内化和输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分析与判断

教师提问:Is it easy for robots do the same things?Why or why not?学生细读文本,关注细节,找到答案:Yes, because they will never get bored. 教师继续追问:Why do robots never get bored?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探寻答案:Because they don’t have brains and feelings.

       【设计说明】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分析得出,机器人能够重复工作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大脑和思想。本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之前的学习理解类活动中,学生通过阅读得知,一些科学家认为机器人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在本环节,教师进一步提问:Do you think robots will think like humans in the future?What’s your own opinion?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猜想并讨论在未来机器人能否像人类一样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说明原因。

       【设计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未来的机器人能否像人类一样思考,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三)迁移创新类活动

读后教学活动应该是超越语篇,进一步延伸主题意义的探讨。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或作者态度进行推理与论证,赏析语篇的文体结构与修辞手法,探讨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批判、评价作者的观点,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基于新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新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能力转化为素养。本课例设计了以下三个迁移创新层次的活动。

       1.推理与论证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Do you think robots will take humans’ place in the future?Why?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随后教师引入围棋选手柯洁与机器人对战并战败的新闻。

       【设计说明】推理与论证活动旨在让学生跳出文本,探讨在未来机器人能否代替人类。引入新的视频,强化了学生对语篇主题意义的理解,也颠覆了学生之前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批判与评价

教师提出以下议题:In the future, there will be more robots than today. Is it good or bad?Why or why not?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针对自己这组的观点罗列论据。

       【设计说明】本环节旨在为学生创设思辨的氛围,辩论的活动形式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同时提高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属于思维品质中的高阶思维。

       3.想象与创造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畅想100年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Think back 100 years. Electricity had just been invented. Movies had no sound. We didn’t even know what robot is at all. But now we can often see robots in our lives. What will our life be like in the next 100 years?

       【设计说明】想象与创造活动为本节课的输出环节,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原文刊发于《辽宁教育》2023年4月(上半月)

(责编:李晶)

(排版: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