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辽宁教育公众号
  •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新媒体平台

往期精选|新课标下语文小学初中衔接的重要意义及有效策略——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为例

 崔凤琦,辽宁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

晋彪,辽宁省实验学校教师。 

节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让教学改革进入行动阶段,触发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迭代升级。在新课标理念下,探索语文课程小学初中衔接(以下简称“小初衔接”)的重要意义及有效策略,是积极拥抱变化、接纳新概念、建设高质量义务教育语文教学体系的有价值行动。

       古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注重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其古诗文学习基础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自身的成长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以辽宁省实验学校晋彪老师执教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为例,探讨新课标下小初衔接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及有效策略。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节选)

 
 

【第一板块:情境导引入诗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六单元,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85页,谁来读一读单元导语?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写倡议书”。

多么令人期待的单元啊!我们将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整个单元都要围绕这几句话来学习。

2.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词,到古诗词中去旅行,你能体验丰富多彩的世界。今天,让我们走进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三首》,跟随诗人畅游美景。

3.我们先来走进前两首古诗《浪淘沙》和《江南春》。

【第二板块:多维研读品诗情】

任务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练习读一读这两首诗歌

2.标红易错字音:曲、簸、郭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

[唐]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辨析“涯”与“崖”

 

       同学们,看这组词,结合以上两幅图,你发现“涯”和“崖”在含义上有什么不同吗?涯,本义是水边,泛指边际。崖,本义是山或高地的边。

       “天涯海角”一词,形容极偏远的地方。

       莺歌燕舞,这个美好的成语,源于苏轼的词《锦被亭》:“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屏幕显示:天涯海角 莺歌燕舞)

       请同学们在课堂笔记上工整地书写这两个词。

4.谁再来读一读这两首诗?

       预设: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看这些标红的字——“沙”“涯”“家”“红”“风”“中”,读这些韵脚的时候,大家可以读得慢一点。

       任务二:畅游美景,感悟诗情

       1.要想真正读出诗的韵味,还得走进诗歌去细细品味。“烟花三月下江南”,我们身临其境,到“江南春”游览一番。

      (屏幕显示:《江南春》)

       在这首诗中,你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先画出关键词,再尝试用恰当的语言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描述出来,填写在课堂笔记上,然后小组交流。

       (屏幕显示:读《江南春》,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思考:诗人写了怎样的美景?)

       [诗篇 看到 听到 想到 《江南春》]

       2.游《江南春》

       (1)(屏幕显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①请学生描述看到的、听到的情景。

       春天,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好一派明朗绚丽、有声有色的江南春景!

          ②抓关键词,引发学生思考。

       (屏幕显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明)杨慎《升庵诗话》)

       “千里”还是“十里”?谁来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用“千里”二字,诗中所写的景象更开阔,视野空间一下敞开了,诗味也更浓郁。

         ③指导朗读。诗人在酒店临窗而坐,在江南美景的映衬下,吟诵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2)(屏幕显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①请学生描述看到与想到的情景。

       预设: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又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朦胧迷离的色彩。这画面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一明一暗,一动一静,让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②品味历史感

       预设:联系注释,我们知道南朝是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南朝逝去,如今已是晚唐。烟雨迷蒙中,抚今追昔,一个“多少”,暗含着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深担忧。

       这“江南春”的画面加上“南朝”二字,增添了历史时间的深邃厚重之感。这里的烟雨也许不仅是此刻飘飞的雨,还是那历史浮沉中的烟雨往事。

         ③指导朗读。看到这里,想到这里,诗人低声吟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游览江南时,你们体会到诗人杜牧的情感变化了吗?(喜爱——担忧)

       看着这幅江南春景图,让我们一起背诵:千里——(前两句读出愉悦之感,后两句读出担忧之情。)

小初衔接的策略

       小初衔接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不仅应注重古诗文知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还要注重方法指导,努力与初中鉴赏诗文的学习梯度相衔接,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一)教学理念关注目标导向,做到以智启人

       目标是学生学习效果的终点,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起点。《古诗三首》一课设置的教学重点为“学习调动多种感官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诗意,品悟诗情”,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围绕目标设置三大板块的教学活动:情境导引入诗题、多维研读品诗情、创意表达写诗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诗文,在与诗文对话、与作者交谈的过程中收获体验、习得方法,最终指向创意表达与语言实践。

       本课从单元导语入手,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整体把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言要素,践行了新课标倡导的大单元理念;将六年级学生容易忽视的汉字学习以组词方式请学生进行识记,并引导学生将其工整地写在课堂学习笔记上,为初中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二)教学过程关注任务驱动,做到以情动人

课堂学习笔记项目是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学业质量立体化评价改革研究”中“好习惯工程”的内容,重视学习方法的理解、迁移和运用,如本课既有课堂上从《江南春》到《浪淘沙》的学法迁移,又有从诗歌阅读到诗句创作的写法迁移,发散学生的思维,也让刚需作业不出课堂。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独特的音韵之美,培育文化自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关注关键能力,做到以法教人

 

1.吟咏诵读,品味诗意

音乐性是诗歌重要的文体特征,诵读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声情并茂的古诗文。小初衔接阶段,教师要重视诗歌的诵读教学,关注学生的初始感觉和个性体验,鼓励学生反复吟咏诵读。如《古诗三首》中,学生通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之美。

 

2.知人论世,感悟诗情

小初衔接阶段的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较为强烈,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结合文本特点,适时补充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等资料。如本课对“南朝”历史背景和刘禹锡生平的补充,就有助于学生深入感悟诗情。

 

3.技法赏析,授之以渔

艺术手法是打开诗歌鉴赏大门的一把钥匙,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背后的奥秘。如《古诗三首》中,教师把调动感官、想象画面的方法融入到诗句的品读、运用与创作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又如,对两首诗的异同之处进行比较,旨在对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形成结构化认知,为初中进一步学习更多的古诗鉴赏方法奠基。

 

(四)教学实践关注文化自信,做到以文化人

 

1.把培育文化自信融入语言运用

教师要鼓励与引导学生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如在《古诗三首》一课的教学中,选取沈阳当地美景,由教师创作诗歌第一句,学生续写第二句,课下布置“我心中的秋天”诗句练笔,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诗句创作中获得审美体验,在初中阶段可以继续创作完整的古诗词。创意写作的设计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持续发展。

 

2.把培育文化自信融入思维发展

小学的古诗词课堂注重感受,初中的课堂则更强调赏析。在《古诗三首》教学中,教师利用表格,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打造文本与生活的链接,提升学生对关键词句的赏析能力。如“千里”一词,教师巧妙引入明代诗人杨慎的解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交流互动中,关键词句的赏析能力便形成了,此举为初中阶段学生掌握抓意象、赏炼字等更多古诗鉴赏方法做好了积累。

 

3.把培育文化自信融入情感体验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还要重视优秀诗篇的积累和拓展。如本课,课前学生背诵写景古诗,课中拓展刘禹锡的诗歌,课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到古诗中旅行。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和梳理,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